- 歌谣、謸笑、哭泣、谛号,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声音者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故其立文饰也,不至于窕冶;其立麤恶也,不至于瘠弃;其立声乐、恬愉也,不至于流淫、惰慢;其立哭泣、哀戚也,不至于隘慑伤生,是礼之中流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一朝而丧其严亲,而所以送葬之者,不哀不敬,则嫌于禽兽矣,君子耻之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文理情用相为内外表墨,并行而杂,是礼之中流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礼者,谨于吉凶不相厌者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人有是,士君子也;外是,民也;于是其中焉,方皇周挟,曲得其次序,是圣人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故学者,固学为圣人也,非特学无方之民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,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? 出自 《荀子·修身(节选)》
- 天能生物,不能辨物也,地能载人,不能治人也;宇中万物生人之属,待圣人然后分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天地合而万物生,阴阳接而变化起,性伪合而天下治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黑发不知勤学早,白首方悔读书迟。 出自 《劝学》
- 三更灯火五更鸡,正是男儿读书时。 出自 《劝学》
- 故尊之尚玄酒也,俎之尚生鱼也,豆之先大羹也,一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故人之欢欣和合之时,则夫忠臣孝子亦愅诡而有所至矣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两至者俱积焉,以三年事之,犹未足也,直无由进之耳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卒矣,然后作具之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宾出,主人拜送,反易服,即位而哭,如或去之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书其名,置于其重,则名不见而柩独明矣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性伪合,然后成圣人之名,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故事生不忠厚,不敬文,谓之野;送死不忠厚,不敬文,谓之瘠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利爵之不醮也,成事之俎不尝也,三臭之不食也,一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故文饰、声乐、恬愉,所以持平奉吉也;麤恶、哭泣、忧戚,所以持险奉凶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故先王圣人安为之立中制节,一使足以成文理,则舍之矣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求而无度量分界,则不能不争;争则乱,乱则穷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故天者,高之极也;地者,下之极也;无穷者,广之极也;圣人者,人道之极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然而跛鳖致之,六骥不致,是无他故焉,或为之、或不为尔! 出自 《荀子·修身(节选)》
- 故曰:无适不易之术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诗曰:怀柔百神,及河乔岳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礼者,人道之极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故曰:祭者、志意思慕之情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创巨者其日久,痛甚者其愈迟,三年之丧,称情而立文,所以为至痛极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曰:远者可以至矣,百求可以得矣,百事可以成矣;其忠至矣,其节大矣,其文备矣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两者相持而长,是礼之所起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由九月以下何也?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小人反是,致乱,而恶人之非己也;致不肖,而欲人之贤己也;心如虎狼,行如禽兽,而又恶人之贼己也;谄谀者亲,谏诤者疏,修正为笑,至忠为贼,虽欲无灭亡,得乎哉? 出自 《荀子·修身(节选)》
- 故变而饰,所以灭恶也;动而远,所以遂敬也;久而平,所以优生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荐器:则冠有鍪而毋縰,瓮庑虚而不实,有簟席而无床笫,木器不成斲,陶器不成物,薄器不成内,笙竽具而不和,琴瑟张而不均,舆藏而马反,告不用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故三月之葬,其貌以生设饰死者也,殆非直留死者以安生也,是致隆思慕之义也。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三年之丧,何也?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
- 当是时也,其义止,谁得行之? 出自 《荀子·礼论》